当前位置: 首页 > 教学科研 > 教学 > 正文

上善若水利万物 思政育人悄无声

发布时间:2022-03-26 21:18:05

课程名称:大学语文

课程性质:公共选修课

授课对象:农业水利工程202001班;国际商务202001班

课程主讲人:王一涵

教材:科学出版社初版的中国科学院规划教材《大学语文》,主编王长华


yh-01.jpg

主讲人:王一涵老师

一、案例综述

《大学语文》是面向非中文院系本科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,课程选取中国古代、中国现当代以及外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,以历史为主线,以诗歌、散文、戏剧、小说四种文学艺术形式为载体,让同学们欣赏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,体会文学的魅力,掌握鉴赏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,提升学生文学鉴赏素养。《大学语文》的课程内容与特点决定了它不只是一门知识课,也是一门思想课,需要给学生人格的引导和情感的陶冶。

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诵读中华文化经典,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,吸收民族文化智慧,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,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增强民族自尊心、自信心和自豪感,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和价值观,塑造理想人格,实现自身认知、情感、精神、意志的心灵汇聚。

yh-03.jpg

二、案例解析

1.主要思路

    《大学语文》课程内容汇集国内外著名文学作品,作品时代背景不同,思想情感各异,一些内容较为晦涩难懂,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,失去学习兴趣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,从家国情怀、学习做人等方面融入思政元素,挖掘经典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,与当代文化背景结合,通过贴近文本的讲读,风趣、恰当的讲解,培养学生理解分析的专业能力,将经典中蕴含的价值展现在学生面前,力求将文化典籍中蕴含的精义与学生心灵相遇,完成学生的自我成长。


2.具体措施

    以第二章先秦诸子《老子》一节为例:

   (1)捋清脉络、导入新课

    回顾上节课内容,捋清中华历史文化脉络,引出本课内容《老子》,又称《道德经》,播放《道德经》动画短片,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,初步了解老子及其思想。

   (2)作者及作品简介

    介绍作者老子,春秋时期楚国人,“中国哲学之父”,与古希腊苏格拉底、柏拉图、亚里士多德同时期,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。介绍《道德经》的历史地位、成书传说与文化影响,《道德经》是除《圣经》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名著,被美国《纽约时报》列为世界十大名著之首,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、德国哲学家叔本华、雅斯贝尔斯都十分崇尚《道德经》。(思政元素:结合作者和作品在国内外的地位及影响,让学生了解《道德经》的文学地位与价值,提升民族文化自信,激发深入学习兴趣。)

    (3)文本解读

    选取道德经中的三篇文章进行讲解。第一章《道可道》,介绍了《道德经》的核心概念“道”,老子用“道”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。(思政元素:明白“道”的含义,遵循“道”规律行事,古人遵循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的生活,这就是遵循“道”的规律,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度,超过这个度,就会造成破坏,造成生态失衡。)


3.教学效果

    通过具体的讲解,学生对老子的“道法自然”“上善若水”以及朴素辩证法等哲学思想有了深入了解,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,呼唤和谐社会中的和谐人际关系,慈爱宽容,敬畏自然,指导同学们更好的生活。在学习中让知识、氛围共同推动学生人格修养,完成自我成长。课堂教学效果良好,学生积极互动,认真思考,气氛轻松愉快,能够掌握基本知识点。

yh-02.jpg

三、案例反思

1.创新之处

    (1)在知识讲授过程中,将作品所处时代背景的文化内核与当代思政元素结合,从古今中外多方面对内容进行梳理,通过时间、空间上的文化对比,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。

    (2)课堂上学生品行的塑造不是靠知识的堆砌,往往更需要课堂情境的引导与学生切身的体会,通过课程思政,烘托课堂氛围,进行情境引导,增强学生的代入感,完成学生德性、品格的塑造。

    (3)采取话题讨论的形式让学生结合自身与当下社会实际深入辩论,培养学生思辨能力,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,由学一课到读一本、读一类,丰富、重建自我精神世界。

2.改进思路

    (1)进一步挖掘课程内容与课程思政的契合点,结合教学内容与时事甄选贴近生活、当代大学生易于接受的育人素材。

    (2)根据学生的特点,调整教学方式,注意教学艺术,尤其在网课期间,采取学生易于接受的视频、音频、漫画等形式,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、个人价值观的思考。

    (3)不管是传授知识还是培育人格,作为老师,首先都要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,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,做到自我成长,才能在授课过程中从容的融入价值塑造元素,更好的进行价值引领。